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儒林外史第27到38回中塑造了一个真儒形象你能列举三位吗(儒林外史第40回和第41回讲了什么)

儒林外史第27到38回中塑造了一个真儒形象你能列举三位吗(儒林外史第40回和第41回讲了什么)

更新时间:2025-07-30 07:47:16

儒林外史第27到38回中塑造了一个真儒形象你能列举三位吗

如下:

1、周进、范进。

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2、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

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3、杜少卿。

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一、杜少卿:(第31-33回)

洁身自好、真儒明贤的代表。他蔑视科举,淡泊名利、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追求道德与才华的名士文人。

二、庄尚志(第35回)

特点:真儒,无心仕途,专门闭户着书、悠然自得。修建和祭祀泰伯祠、辞退朝廷征辟、拒见世俗小人、官僚乡绅。

三、虞育德 (第36-37回)

贤人”、“真儒”,泰伯祠的主祭。他不慕功名,与人为善,顺其自然,做事光明正大。既不热衷于功名富贵,又不因不满恶浊而激为狂狷,而是进一步采取超脱的态度,襟怀冲淡,自然浑雅。给他官做他也做,不标榜清高而推辞,不过分热衷而狂喜,也不用堂皇言辞以自饰。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