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常发生在校园内。
2. 通常采取一定的行为,如殴打、侮辱等。
3. 给受害人造成身体、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
校园欺凌还具有重复发生性和力量不均衡性。它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一、隐蔽性。
校园霸凌可以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网络霸凌等类型,但人们很难依靠这些标准直接识别出霸凌的行为,尤其是“老师欺负学生”的现象最容易被忽略,在腾讯的调查中,有受访者指出,有时候老师会对学生间的欺凌不理不睬,有些老师会对学生差别对待,甚至挑唆学生针对某个孩子进行群体歧视。这样的类型是非常不容易被人发现的。

二、易忽视性。
从霸凌者的角度来说,霸凌者对其行为认知低,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并不算是欺凌,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打骂这样的行为才能算作是霸凌,而从家长角度来说,家长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对孩子的教育防护没有做到位。
三、伤害大。
对孩子来说,这种欺凌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阴影,而对于敏感的青少年女性来说,校园霸凌在他们的心中更会被放大。除了在心理上造成伤害,长期的霸凌也会对霸凌者的学业产生重要影响,因遭遇霸凌而被迫退学的例子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