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这个典故是勇于面对改正自己错误的。
典故是说,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为园满完成了渑池会盟和完壁归赵,这两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被赵王赏识重用。
老将廉颇知道后,非常嫉妒,几次三番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从不与之计较,而是躲避,退让。下属不解,问其缘由,蔺相如则说——将相如不合,赵国难保。
他考虑的则是,以国家大事为重,自身名誉算得了什么!
廉颇知道后,羞愧难当,自愧不如!他深深地内疚,于是就光着背,背着荆条前往蔺相如处请罪。
这个典故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人们以此为范例,用来赞扬有错知改的人们优秀品质。
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今天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个人,它就是战国时代的齐宣王。
齐宣王在历史上离明君还差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执政的那段时间,齐国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他发扬光大了稷下学宫,基本上是促进“百家争鸣”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打造出了灿烂的“先秦文化”。(稷下学宫的创始是齐桓公始创的,但是是齐宣王将其发扬光大)
那么,齐宣王和勇于面对错误有什么关系呢?这还要从他娶了“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钟无艳(钟离春)说起。这钟无艳有多丑呢?《列女传·齐钟离春》中这样形容:“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四十,无所容入,炫嫁不雠,流弃莫执。”意思就是她是个大额头,眼窝非常深,手指也很长,是个大骨节,还是朝天鼻,并且还有喉结,脖子很粗,头发稀少近乎秃头,弓着腰,还是鸡胸,皮肤黑的像漆。已经四十岁了,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想要嫁人但没人娶,四处流浪无人理会。
齐宣王在刚开始执政的时候,每天都沉醉在歌舞和后宫的欢乐之中,不思朝政,后来钟无艳找到了齐宣王,指出了他的四处错误,一是没有注意周边的强国威胁,内部却又许多奸臣,不关心百姓只注重爱好;二是耗费金钱大兴土木,百姓疲惫不堪;三是亲小人,远贤臣;四是沉迷酒色,日夜歌舞,外不邦交,内无贤治。齐宣王听了之后立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表达他悔改的决心,他命人拆掉了渐台,放弃了歌舞,罢免了那些小人,不再使用珠宝装饰,开始操练起兵马,充实国库,遣散了后宫,并将宫院的四个大门全部打开,招揽贤人来觐见直言,并且册封钟无艳为皇后。从此齐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的佼佼者。
虽然齐宣王立钟无艳为王后是为了表达其不贪恋美貌,但是齐宣王的前后对比,无不说明他是个勇于面对,改正自己错误的典范。
以上观点不当之处,请各位斧正,欢迎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