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是指内部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2、内部控制要素是构成内部控制模式的各个方面。一般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项结构要素。
3、控制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基本相当于所谓“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内部控制的作用都是通过各项控制程序来实现的。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成本小于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