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一般就是举的“回避、肃静”的牌子,还要举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
此外,还要“鸣锣开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让。
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速回避”、“军民人等齐回避”。
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回避”。
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
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文武百官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
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应此仪仗官员的品级大小。
扩展资料:
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举“回避、肃静”牌子的原因:
1、肃静
肃静是旧时王侯、官员等外出时禁止闲人喧哗之辞。
《儒林外史》第六回:“﹝ 严贡生 ﹞借了一副‘巢县正堂’的金字牌,一副‘肃静’、‘回避’的白粉牌,四根门枪,插在船上。”
2、回避
回避其实是历史上的一种倡廉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员徇私的制度。“凡回避,京官尚书以下笔帖式以上,祖孙、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同任一署,令官卑者回避,官同则后补之人回避”,“外任官于所辖属官中,有五服之族及外姻亲属(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己之女婿,嫡生男儿女姻亲),均令属员回避”。
明代时甚至规定,宗室子弟不能做官,不得参加科举,虽然朝廷要为此承担大量爵位供养,甚至让部分优秀皇室子弟无用武之地,只能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但朝廷的决心苍天可见,日月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