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除了《礼记·礼运》外,许多中国古代文献都提出了“天下大同”的概念,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文子·道德》:“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故身益于名,则公而静;身损于名,则公而躁。”
《孟子·滕文公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吕氏春秋·异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这些文献中的“天下大同”概念,都强调了社会公正、平等、和谐、同心协力等价值观,具体含义可能因时代背景和作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