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里面的各家的学说,都是在当时需要解决社会分裂动荡问题,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问题,提出的自己接阶级利益的解决办法。
儒家的孔子是为了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后来的孟子和荀子就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他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当时还有墨家,墨家是代表的小生产者的利益。
还有春秋末期产生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要是为了为了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法家认为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之世,君主集权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内忧外患是君主面临的现实,也是法家要解决的现实,法家的改革可以说就是针对这种现实而为君主提出的强国政策。由此,法家的法制之政也针对这种现实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其一、法家君主集权思想:绝内患
法家提倡用法来治国,目的一,君主集权,以绝内患。
首先,尊君尚法,绝对君权,法出于君。法家之观点是君主集权国家之法应皆出于君。简单的来讲就是,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2)其次,法律对贵族不再有特别的礼遇,一断于法。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则必须对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剥夺他们在司法上的特权。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一国之内惟有法行之上下国君才能控制臣民。法家首先认为法律应该公布。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法律之公布在于统一臣民的行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在全国的法律统一的基础上,法家提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
(3)再次,法、势结合。即法、术、势三派,势即君主对臣下的控制的权势,法家要为君主集权实行专制,其首要者即君主之权势不能失。故法家言势皆为君主守势之法,主张国家一切大权都必须掌握在君主的手里,是臣下不能染指。
(4)最后,法、术合用。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2.其二、法家富国强兵思想:排外忧。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以保障用于战事的物资和兵源,同时,惩罚那些于耕战不利之人,法家极力主张竭尽全国之力,投入到农和兵。务农以富国,富国以强兵,强兵以排外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