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的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古埃及人把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划分为十个小时,再加上黎明和黄昏的两小时,构成了白昼的12小时;后来,他们又通过一组十二颗星星将黑夜也划分为十二个小时。这样,他们就形成了每天24小时的时间制度。
另外,从地球自转的角度来看,日晷上影子连续两次扫过12:00点刻度的时间间隔是1天,影子旋转了360°,就是24小时。
同时,各个古代文明都没有精确计时的必要性,把时间精确到一两个小时已经足够用了。因此,无论是在历法、时间还是角度的划分上,全世界的各个文明一般都采用了十进制或者十二、二十四等分来分割一天。
直到近代以前,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并不高,这反映在时间制上,就是小时以下的单位迟迟没有出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文明都只是简单地将小时(或者对应的计时单位,比如时辰等)划分为三到四份。流传到今天就是这个十二时辰(24小时)这个大家通俗易懂的机制。
以下是我的回答,一天24小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观察和测量。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落和天空的变化来计算时间。他们发现,太阳每天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然后再从东方升起。这个周期大约是24小时。因此,人们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每个小时又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种时间的划分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全球通用的时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