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思路(谏太宗十思疏全文中心论点)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思路(谏太宗十思疏全文中心论点)

更新时间:2025-08-01 01:44:59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思路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自然引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一篇之要,紧扣一“思”字,显出全文之纲。

“思”“国之安”是目的,而“积其德义”则是手段,是途径,《古文观止》说“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为突出显示其意旨,行文按“之”字结构的思路,所谓一正一反一回,在“根”、“流”与“德”之间正反来回地论证;并在措辞的让步中使意旨又跃进一层,联系太宗的人君之位与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的现实层面,从重要性角度谈“思国之安”,要思危,要戒奢以俭,使立论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继而,行文笔锋延“人君”续续游走,从历史的兴替出发,引古论今,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进一步分析造成的具体原因时精辟地指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同时重墨揭示出两者在政治上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或“吴越为一体”,或“骨肉为行路”。但总结与分析并非目的,作者是要为太宗敲响警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此论又使本文的立论具有了历史与立体的厚重感,其词锋之锐利此处一现。首两段重在说理,语诚心长地道出了“为什么”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问题。

接下来的“十思”可谓是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具有哲学理论深度思想的方法论的具体诠释。而“十思”也因其“剀切深厚”(《古文观止》评语)更具实践功用。

至此,行文的简构可表之如下: “思国之安者, 1、“为什么” ①重要性:人君权重位大,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必积其德义” ②必要性:历史教训,人君须警惕傲物的可怕后果 2、“怎么办 —— “十思” ①(第一、二思)戒奢侈(五戒) ②(第三、四思)戒骄傲 ③(第五、六思)戒纵欲 ④(第七、八思)戒轻人言⑤(第九、十思)戒赏罚不公(“五戒”据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但对文章的主题,又有“居安思危”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说。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