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1926年前后,平民教育运动从大城市转向农村,晏阳初主持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通过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考察,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他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一、四大教育
①生计教育以治贫,培养生产力;
②文艺教育以治愚,培养知识力;
③卫生教育以治弱,培养强健力;
④公民教育以治私,培养团结力;
二、三大方式
①学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
②社会式教育,主要以一般群众为对象,如读书会、演讲比赛、办农业展览等形式;
③家庭式教育,如家庭成员间开展的公民道德、卫生习惯、儿童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晏阳初(1890 —1990) 毕生致力于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被海内外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19 个国家和地区为他塑了纪念像。
但国内学术界对其从事的事业,长期以来给予不公平的对待和评价,视其为服务于旧制度、旧社会的改良派。
改革开放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影响下,学术界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 “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现代化的瓶颈,如何改造农民与农村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
在这种学术环境与现实诉求下,学者们开始寻找先例,评判其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现实的农村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20 世纪上半叶关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那些知识分子及其理念,其重要性与意义因而凸现出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与实践也得到了较为客观公正的探讨,出现了一批有水平的论著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