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先秦印章统称(中国古代印章和玺的区别)

先秦印章统称(中国古代印章和玺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5-08-17 21:53:22

先秦印章统称

春秋战国时代的印章,统称“古玺”。

印章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印章称“玺” 或“玺节”, 后人把先秦的印章统谓之“古玺”。印章与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实用,“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吴昌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需要有一种表示信用的凭证,以保证货物的安全转徙或存放,印章就此应运而生。

战国时代的著作《周礼》中讲到了“玺” 和“玺节”, 如《地官·掌节》中就有“货贿用玺节”的说法,说明当时在货物交换中已经使用印章了。刘熙在《释名》中释“玺” 字说:“玺者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这是根据当时印章的用法作的解释。当时印章主要用于封固物体,将物件用绳子捆扎后,在绳结处涂上一种特制的胶泥,泥上加盖印章,待胶泥干透即与绳子粘合牢固,使物件在运转途中不致散乱丢失,保证完整无缺。这种盖有印章的泥块,后人称为“封泥” 或“泥封”。

过去因古文玺字奇诡难识,人们对其产生的时代多有误解,称它为秦玺。其实古玺与秦印在形制上有很大区别。古玺文字的篆法与布白,有着特殊风貌,与秦汉印章各有情趣,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官玺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时颁发的信物和凭证。官府的各种命令、公文,必须盖有玺印,若丢失了玺印,也就丢了宫。因此,战国时期形成了一种制度,大小官吏必须随身佩带玺印。战国官玺一般为2.5至3厘米见方,以凿制为主,多加边栏或加有竖界格,其宽窄和印文笔画差不多。另有一种尺寸较小的铸制的朱文玺。古玺印的质地多是铜质的,也有银和玉石的,印钮多鼻钮。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司工”、“司禄”等,大都是官职的名称。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