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产卵时,用口吻啮食麦粒,形成卵窝,把卵产在其中,后分泌粘液封口,卵期7—16天,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孵化,蛀入粒内,幼虫期约30天,7月中下旬化蛹,蛹期7—10天,8月上旬成虫羽化,成虫有假死性,喜光,趋温、趋湿、繁殖力强,雌虫可产卵约500粒,10月上旬气温低于l5℃,成虫开始越冬。米象的耐寒力较弱,气温低于l5℃,成虫开始越冬。在5℃下经过21天,就开始死亡。在常温下,米象能自身发热,若繁殖数量多,或冬季常温较高的地区,冬季可不潜伏休眠。米象具有群集、喜潮湿、负趋光等特性,繁殖力较强。生活喜高温,最适温度30-33°C。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难注意到家里的角落,其实在此处还生活着许多生物,这些家中的不速之客无一例外的都是我们口中的害虫。
窗台上的忘了收起来的白糖或者啤酒第二天会招引来大大小小的蟑螂;在卫生间里洗完澡,忘记擦地,可能未来几天就会出现会飞的蛾蠓;忘记封口的狗粮袋子,会莫名在周围出现许多蚂蚁。
最奇怪的是,保存得当的米袋子里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黑色带壳的米虫。
这类的米虫一般会在炎热的夏季和初秋出现在米袋中,在温度26-31℃,湿度为RH45%-100%时可大量繁殖,如果买到陈米旧米,那么这类米中十有八九都有这类米虫,可谓是防不胜防。
就算人们把米袋子放在高处或者封闭的容器中,它们依然会凭空出现在米袋子里。
不难想象,其实人们吃的每一口大米里面,都可能含这种米虫的幼虫,如果你在米袋子里发现碎米,板结的米块儿,或者粉末状的米屑,那么米袋子里很有可能就已经出现了米虫。
那么这类米虫到底是什么虫子呢?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藏匿于米袋中里,不被人们发现的呢?这就得从源头开始讲讲了,那么可能有人看完这篇文章后会突然发现,嘴里的大米不那么香了。
这种周身覆盖着硬壳的小黑米虫,其实叫做米象,又被人称为蛘子或者耨子,属鞘翅目象虫科,一般在大米,小麦、黄豆及高粱这些储藏类谷物中,经常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成虫个体会大肆吞食家中所贮存的粮食。
米象是稻谷,麦子,玉米,高粱等作物主要的病虫害,它也是一种完全变态的虫类,一生中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人们通常见到的都是它们的成虫个体,米象的外形很特殊,和其他昆虫类相比它们的口器的长度竟占了身体的三分之一。米象的口器就像是非洲象的鼻子,所以这也是米象名称的由来。米象的体长不到5毫米,但是它们的口器就能长到2毫米左右。
在几十年前,当时的人们一般凭票购买大米,白面等口粮,粮食按需分配供不应求,所以人们也很容易买到陈米。人们经常在买完大米后,就在太阳下晾晒,其实就是为了防止米象蛀食大米。
其实看见大米里出现米象也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就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米象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的证据。它们只会蛀食大米,并不会传播疾病,更不会用象鼻一样口器去咬人,像我小时候就经常大米里的米象,然后放在瓶子养着玩,或者直接捏死。
虽然米象对人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它却成为了人们最深恶痛绝的虫害之一。
其实米象不单单只会出现在成品粮食中,它其实在粮食作物生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侵害粮食作物了。
米象的原产地并不在我国,而是在印度及东南亚地区,通过粮食进口贸易,使全世界的粮食都感染了米象。现在米象已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一种非常令人头疼的病虫害。
和卫生间里经常出现的一种会飞的小蛾子蛾蠓一样,米象也会悄无声息地突然出现在人们的米袋子里。那么它们是如何躲避人们的目光,钻到米袋里呢?
其实在大米买回来之前,米象就已经就生活在米袋里了,因为雌性米象的产卵方式非常特别,它会通过自己象鼻一样的口器在米粒上钻上一个洞,然后在米洞产下一枚卵,并从身上分泌一种黏状物质将米洞封起来。
从外面看上去,米粒相当完整,但是这个时候卵已经悄无声息在米洞开始孵化了。经过几天的时间卵就会进行孵化,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卵会孵化为幼虫,此时幼虫很难被发现,因为它此时正藏在米粒中。
幼虫没有腿,在它的头顶只存在一个用来咀嚼食物的口器。幼虫可以从内部把米粒掏空吃掉,随后幼虫吃饱喝足,会慢慢变成蛹,蛹羽化后会成为成虫。
成虫会继续在米粒中啃食米粒,直到它身上甲壳变得足够硬,它才会从米粒中钻出来完成最后的繁衍任务。一般米象每年可以存活8至9个世代,每个世代在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