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一个百姓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儿东西。他抬头一看,发现了一口大钟,这口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他高兴极了,想背着钟快点儿离开。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背不动。
他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木槌把钟敲碎,然后再搬回家。这个人找来一把大木槌,拼命地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心想:“这下糟了,别人听见钟声一定会来跟我抢夺这个宝贝!”这个人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如果把耳朵堵住,钟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于是,他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果然,钟声变小了。这个人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想,这下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这个钟偷走了。
后来人们常用“掩耳盗铃”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
耳盗铃的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便想出来一个办法。小偷取来一个铁锤,想将钟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锤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住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捂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于是小偷找了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人们听见之后蜂拥而至,便把小偷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