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初春。
当时苏轼离开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途经徐州(今江苏徐州市)。这时作者做了两首悼亡词(即“绝笔”),这是第二首。其全文如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晓寒残冬,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的情景。其中,既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致,也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细雨斜风”,表现了当时的环境和天气;“淡烟疏柳”,则是冬日中常见的景象,而“媚晴滩”则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作者将视线转向了午餐。“雪沫乳花浮午盏”,这句诗出自杜牧的《晚晴赋》。意思是,在稀稀落落的梅雨间洒落着清冷的细雨,吃着烹调得香气四溢的花粥;忽然间,眼前出现了一盘绿油油的蒿菜、蓼菜,于是便觉得,人世间最有味的还是那平淡无奇的清欢。
这首词虽然写得轻灵自然,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哀婉的。在苏轼的词中,这是比较少见的。但就其所表达的感情而言,却是十分真挚动人的。
《浣溪沙》描写的是:春季。是苏轼被贬黄州,身处逆境时写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