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宋代:苏轼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诗的大意:
成功后应善于保持已有的盛业,可是帝王却依仗着太平无事,不懂得居安思危。骊山的土地不得安宁,秦代的阿房宫被毁之后,唐代又在那里盖起了华清宫。
解析:
开篇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功成惟欲善持盈”。苏轼不仅喜欢读书创作,而且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大功告成后,最重要的是保住胜利果实。因为打天下难,保江山更难。正如初唐时魏征所言: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接下来诗人抚今追昔,抒发感慨,“可叹前王恃太平”。苏轼博览群书,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发现很多开国的帝王都非常勤勉,但是其后代就开始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参天大厦忽然倾倒。
“恃太平”三字,分量很足,无论是陈后主,还是隋炀帝,甚至再上溯到商纣王、秦二世,莫不如此,令人深思。所以诗人希望北宋皇帝也要居安思危,不可放松警惕。可惜之后的宋徽宗就不再励精图治,终于让自己遭受了金人的羞辱。
后一联更是堪为警句,“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诗人采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并不指责世人的不是,却诙谐地说骊山山脚下的土壤太辛苦了,因为在这里曾发生过很多兴亡成败的大事。
诗人似乎在为其打抱不平,才建起的阿房宫,就被项羽一把火烧光了;而唐朝皇帝又在此修建了华清宫,更耗费了无数人力和财力。
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叹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他还在《过华清宫》中这样描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霖铃泪数行,表达了对沧桑历史的深沉感慨。
苏轼一定从杜牧的诗文中得到了启迪,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那些豪华的建筑,都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他们最终不堪重负,揭竿而起,推翻了封建统治,诗人虽然语气舒缓,看似淡淡写来,却令人觉得字字千钧。
苏轼的这首绝句构思新奇,前两句叙议结合,后两句诙谐委婉,将景物人格化。作者把阿房宫与华清宫进行对照,不仅跨越时空,震撼人心,而且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读后也令人感悟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