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是一个常用的历史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蜀汉的刘备。
刘备是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战乱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时,刘备占据了巴蜀地区(今四川省),但他心怀野心,渴望进一步扩张领土。于是,他表示想要得到陇右地区(今甘肃、青海等地),意味着他希望扩张到西北地区。因此,"得陇望蜀"成为形容人贪婪不满足的典故。
这个典故主要表达了一个人贪心不足的欲望和追求更多的野心。它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贪图功名利禄,不知足而渴望更多权势和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典故通常用于比喻和修辞手法,并非历史事件中真实发生过的对话或情节。
"得陇望蜀"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典故讲述了项羽在攻打秦朝时,先战胜了西北地区的秦军(得陇),然后贪图功劳,希望进一步攻打蜀地(望蜀),最终因为这种贪婪心态而导致了失败。
这个典故主要揭示了贪欲无止境的道理。项羽在战胜秦军后,本可以守成稳固自己的地盘,但他贪得无厌,想要扩大势力,结果却不仅未能成功攻取蜀地,反而使得自己的势力被刘邦所击败,最终走向失败。这典故通过项羽的错误,告诫人们贪心贪婪只会带来灾难和失败,应该懂得知足常乐,不要贪图过多。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某种利益满足不了就贪图更大利益的心理状态,警示人们不要因贪欲而盲目追求,要懂得适可而止,避免因贪婪而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