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写残酷战场。我们熟读“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也知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但未想象过真实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这首诗直观的告诉我们战后的场景,令人无法直视。悲伤的诗人向乌鸦提出帮客死异乡的将士们招魂,不平之心溢于言表。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写战场中的另一个小景象。水流潺潺,蒲苇瑟瑟,一片萧然之气,一匹受伤的战马徘徊在战死的战士旁边,发出哀鸣之声。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是反战反徭役意愿的表达。如果粮食不能正常生产,君王统治如何维持?杜甫的《兵车行》中可以说详细的说明了这一点“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是对首句的呼应。思念战场上死去的将士们,早上生龙活虎的出征,夜晚却再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归宿,已经“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一首揭露战场残酷的反战题材诗篇,但全篇并未抛开“君”、“忠臣”、“良臣”,可见诗人反对战争,但并未抛开封建忠君的礼教,甚至包含对君主的苦心劝告。这也许就是古人深入骨髓的忠君思想的体现吧,不是现代的我们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