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在灵隐寺前,又名灵鹫峰、东南第一山,海拔168米,由石灰岩构成。相传咸和元年(326年)印度高僧慧理至此,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此峰因地壳变动而形成有着与周围群山不同的地貌,多奇岩、怪石、洞窟,又有五代,特别是元代以来为数众多的石刻艺术雕刻的造像群。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飞来峰的来历相传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杨行密的一个传奇故事而得名。
传说中,杨行密在南唐末年时被北方的后周朝廷追逐,他逃亡途中来到灵隐寺,寺庙的和尚帮助他隐匿身份。为了报答和尚的恩情,杨行密写下一首诗“云松及溪涧,日夜共寂寥。永怀倚旧窗,满座人皆消。”并将诗卷扔向空中,随即化为一只猛禽飞入灵隐山中。
六朝时期,梁朝的僧人道安来到此地修行,见到了飞来峰峰顶蓄满云雾的景象,便取名为“飞来峰”。此后,飞来峰成为灵隐寺的标志之一。
飞来峰因为这个传奇的故事而得名,也成为灵隐寺寺庙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