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周字。写法:
详细释义
1.
形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2.
形同本义。
周,密也。
《说文》
忠信为周。
《国语·鲁语》
自周有终。
《礼记·缁衣》
人不可不周。
《管子·人主》
其藏之也周。
《左传·昭公四年》
辅周则国必强。
《孙子·谋政》
责己也重以周。
《原毁》
3.
形又如:周悉(周密);计划不周;周谋(周密的谋划);周严(周密严谨);周谨(周密谨慎);周虑(周密考虑)。
4.
形稠密;紧密。
橐之而约则周也。
《周礼·考工记·函人》
具车徒以受地必周。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盟所以周信也。
《左传·襄公十二年》
5.
形又如:周置(密布);周云(密云,浓云);周闭(严密隐蔽内情)。
6.
形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
《韩非子·说难》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论语·尧曰》
7.
形又如:周笃(亲密深厚);周厚(亲密深厚);周亲(至亲);周党(至亲好友)。
8.
形周到,处处留意和体贴;周全;全面。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9.
形又如:周致(周到严格);周细(周详);周悉(周到详尽);周委(周详委曲)。
10.
形完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原毁》
11.
形又如:周置(周全;办理);周庇(周全;庇护);周足(完备;充足);周普(完备;普遍);周方(周全方便)。
12.
形遍及;普遍。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
《封建论》
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
13.
形又如:周身温暖;周谒(遍访);周览(遍览;巡视);周顾(环视);周观(纵观;遍览)。
14.
名周围。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
《管子·八观》
15.
名又如:周驰(京城周围专供帝王车马行驶的道路);周回(周围);周合(四周合拢);周城(古代天子之城。周围城垣回绕不缺,与“斩城”对称)。
周的甲骨文:
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