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忄”是汉字部首,它的来历和由来是:由"心"演变而来。称竖心旁或竖心。古代人认为心脏主管人的思想,故"忄"旁的字多与心理活动有关。
在书写"忄"时,它的左右点不同:左为" 左点",下部稍向左斜;右为侧点 。先写左点,后写右点,最后写垂露竖。左点略低,右点略高。
心本义是心脏,古文字的心字像一个心脏器官的形状。心字出现在字的左边时,变形为忄,俗称竖心儿,以它形旁的汉字,其意义大多与人的心里活动,如思想、感情等有关。
“忄”的基本含义为同“心”,用作偏旁、俗称“竖心旁”,简称“竖心”。
字源演变
“忄”,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忄”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