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贞观之治,与前朝丰富的物资储备留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之所以能够形成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和隋朝打下的基础是脱不开关系的。
李世民统治时期,由于战火的摧残而使得人口数目并不多,但是隋朝留下来的粮食又是数量庞大得惊人,如此看来,用这么多存粮养活比较少的百姓,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隋朝被灭国二十年,这个仓中所存放的粮食竟然还没能全部吃完。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隋朝资源有多么的雄厚。隋开国时期粮食可以使得八百七十万户的人家五十年的时间不愁吃穿。
原来一直被歌颂着的“贞观之治”只不过是让大唐的子民去使用隋朝积攒这么久的食物,这才有了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一直被传颂着的大唐的繁荣景象,也不过是吃着隋朝留下来的老本而已。
名副其实。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天可汉?可汗是游牧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本民族身份高度认同的体现,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轻徭薄赋,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开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长治久安的贞观盛世。
各少数民族对唐太宗敬爱有加,称其为天可汗,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受到少数民族如此的尊重与信任,与他精明的军事战略,卓越的战斗能力是分不开的。唐朝时期,突厥为争夺边境利益,与唐军在100多年当中,进行了数十次的大战。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亲自率兵在渭水隔河与劼利的20万骑兵对峙。在后来面对东突厥的威胁,唐太宗不敢轻视,开始练兵习武,积蓄力量,而东突厥因为连年征战和天灾,再加上下面的部群反抗,土里可汗也归顺了唐朝,国势大减。而唐朝内部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唐太宗认为战机成熟,并下令征讨,最终成功打败了突厥等游牧民族,期间创造了不少战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