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古后挖出的尸骨通常会进行分类、保存、研究和展示等处理,具体去哪里取决于挖掘地点、挖掘目的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
2 一般来说,挖出的尸骨会由专业的考古机构或博物馆进行接收、收藏和管理。
其中,部分尸骨可能会被送往相关的实验室进行科学分析和鉴定,以及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发表。
3 此外,考古机构和博物馆也会将部分尸骨进行展示和教育,供公众参观和学习。
例如,有些博物馆会通过展览和陈列的方式,向公众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知识,增强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历史意识。
1.大部分被博物馆保存和研究
在我国古代,因为葬制和保存技术等原因,大多数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尸骨已经完全腐烂,或者只残存少量骨骼碎片。这类保存情况不好的尸骨,同样具有考古研究价值。它们会被送到医学鉴定和科研机构,分析墓主人的性别、年龄和去世原因。这些信息对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对随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研究后,墓主人的尸骨会被博物馆和医学机构妥善保存。

2.少部分被原址回埋或火化
在古墓中,王侯贵族的大墓还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平民墓葬,几乎没有什么国宝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也不高。这类古墓被考古发掘后,会将考古发掘过程、墓葬形制和位置等数据信息记录存档。如果墓中还保存有墓主人的尸骨,一般选择原址回埋。如果已经不具有回埋条件的,会采取火化的处置方式。

3.珍贵的进行展览和科研
这类就是我们在博物馆里亲眼见到的古代尸骨。像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遗址的楼兰美女这种保存完好的古代尸骨,可谓凤毛麟角,也都是国宝文物。因其珍贵的科研价值,在考古发掘出土时,以及存放博物馆展览期间,国家都需要投入高昂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保护。
另外,某些重要的古尸,还会被送到古人类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由专家进行研究。在现代的科技水平下,从对古尸遗骨能够提取遗传物质,获取古代人的DNA模型,有助于解开许多历史之谜。我国科学家曾经成功提取战国时期齐国古墓中尸骨的DNA模型,对于研究2000年前山东临淄地区的人种、饮食和习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4.某些特例被损毁和丢失
当然,在某些特殊年代和情况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尸骨被损毀和丢失了。比如由郭沫若主持发掘的明朝皇陵,万历皇帝就遭遇了最悲惨的结果。因为当时考古发掘不够科学,万历皇帝和其皇后的棺椁,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被开启。后期也没有及时移入博物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万历皇帝的尸骨迅速腐烂。到20世纪70年代,万历皇帝的尸骨居然被小将们焚毁了。

又如清东陵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在民国时期被军阀孙殿英盗掘后,他们仅带走了珍宝文物,而将清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尸骨随意丢在了皇陵附近。等到溥仪赶到时,乾隆皇帝的尸骨已经找不全了,慈禧太后的尸骨上更是长出了白毛,所幸他们最终还是被重新收殓,存放在了博物馆。
目前,现在我国考古界已经认识到,现有的科技水平无法保存好珍贵文物,所以一般不主动发掘古墓。除非墓已经在施工中被破坏,或被盗墓贼盗掘严重等情况下,才会开展抢救性发掘。

个人认为,古代的帝王将相和历代名人,都曾为华夏文明发展做出过贡献,也都是现代中国人的先祖,挖坟盗墓是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如果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或以考古和历史研究为目的,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但是,考古发掘也要重视人文精神,一定要心存尊重,并且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