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部首:氏(独立字没有偏旁)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后来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
“氏”的偏旁部首是氏,拼音:shì、zhī,象形字,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本义为根柢,后引申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称号。氏与氐同源,或说“匙”之初文。最早见于甲骨文。
西周金文“氏”字竖画上加饰点,春秋金文饰点变为一短横。战国文字“氏”字竖画上的短横或下移作A,或缩半作B,竖笔或穿透作C。作“D”形者,为《说文》篆文所本。《说文》认为“氏”字“象形,乁声”,不确。“氏”是同姓贵族的不同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陈逆簋:“陈氏裔孙逆。”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其父姓之后系“氏”。《仪礼·士昏礼》:“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乎簋:“乎作姞氏宝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