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是曹文轩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以下是孤独之旅的原文时间概括:
1. 故事发生在 1965 年的夏天,主人公杜小康在油麻地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变故而被迫辍学。
2. 杜小康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他跟随父亲一起去放鸭,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孤独生活。
3.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如恶劣的天气、鸭子的疾病、与当地孩子的冲突等。
4. 杜小康在孤独中逐渐成长,他学会了独立、坚强和勇敢,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美好。
5. 最终,杜小康的鸭子长大了,他也重新回到了油麻地小学,开始了新的生活。
孤独之旅的时间跨度不大,主要集中在杜小康放鸭的几个月中,但这几个月对杜小康的成长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他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学跟父亲去放鸭,这对他是怎样的打击呀!由此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进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这些问题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
到了芦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
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
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样空虚的日子让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
后来他和父亲习惯了孤独,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习惯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于是他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像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当他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兴奋地大叫,叫喊声中有成长的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