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和旅游景区,其建造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紧扣自然地形:峨眉山的建造始于唐代,整座山峰、洞窟和建筑都是根据峰岭的自然形态进行设计和建造,充分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2. 建筑丰富多彩:峨眉山上有众多佛教文化遗址,如有名的金顶建筑群和万年寺塔等,设计精美,造型各异,表现了佛教建筑的独特风格。
3. 雕刻精美繁复:峨眉山的建筑、雕像和石刻中都有大量的佛教故事,佛像、莲花和文化阁上还有大量的浮雕和雕塑,制作技艺精湛,表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
4. 融合多元文化:峨眉山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建筑、招牌、雕塑等处处透露出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
总之,峨眉山的建造特点是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融合各种人文因素,讲究红、绿、青三者平衡,注重造型、颜色和比例的协调,以营造出神圣和谐的佛教文化胜地。
1.木质框架式结构
中国古建筑千年传统
以木梁、木柱组成的框架式顷构
使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柱上
柱起承重作用,墙起隔断作用
这种框架结构合乎科学原理,极其牢固
明、清以前寺庙建筑
在屋檐下有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的“斗拱”
它起着支承荷载的作用
而在明、清的建筑中(及以后)
则简化成将梁直接放在柱上
檐下的“斗拱”,就变成装饰品
如报国寺山门的“斗拱”、伏虎寺牌坊的“斗拱”、万年寺山门的“斗拱”,均属装饰性的。
报国寺山门上的“半拱”圆当不还有“云峰”、“千古万载”、“胜景”和字字样,以及“法轮”、“花草”图案,这就更强调了它的装饰性。
2.屋顶的多样性
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
峨眉山的寺庙,一般小庙多为“悬山”式,大寺有四面坡的“重檐庑殿”式,有上半部为“悬山”,,下半部为四面坡的“歇山顶”式。这些屋顶极富变化,体现出一种雄伟、壮阔、飞扬、舒展的风貌,多数屋顶都必须屋脊高作,有的作螯首、龙头、宝顶等装饰性处理,翘角飞檐、如鸟翼伸展,优美柔和的曲线与粗壮沉着的直线(柱),构成纵横变化、和谐统一的线条美和形式美,寺庙中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屋面,不用泥瓦,而用金属,从洗象池以上,因气候寒冷、风刮雾浸、雪压
六角重檐的“圣积晚亭”,玲珑典雅
华藏寺的普贤殿(金顶),上半部为“悬山”,下半部为四面坡的“歇山顶”
3.庭院式组合
若干单座建筑前后连串
峨眉山寺庙一般由若干单座建筑前后连串,或加隔墙,分成几个部份;或围墙环绕成为一个整体,形成院中有院,曲折幽深,步步深入,布局井然,如报国寺便是一座典型的庭院式建筑格局。
4.依山取势
构筑寺庙颇具匠心
前人构筑寺庙颇具匠心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
设计适合的形式
如雷音寺
地处山脊,依岗傍路,面积狭窄,于是打破寺庙格局,傍路处运用虚脚楼处理,建成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院。
又如遇仙寺
位于九岗子下的坡道上,是一座小庙,因地势所限,路从庙中穿过。
洪椿坪
居天池峰下,受地形限制,三门偏左,不在中轴线上。
5.无梁砖殿
风格迥异的独特建筑
此乃万年寺建筑群中风格迥异的独特建筑,全部用砖作材料,仿印度“萃堵坡”样式。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顶部是半球形的穹隆顶,门窗的形制是仿木结构雕饰,檐下也有仿木结构装饰,屋顶四角还塑了四只鹿子,表示吉祥,“萃堵坡”的造型、构思比较原始,以半球体象征宇宙,半球用砖砌成,具有明显和稳定感和重量感,四百年来,经历了5级以上的地震18次,仍完好无损。
这座建筑矗立在万年寺建筑群中,成了万年寺乃至峨眉山的象征,更加突出了佛教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