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孟子通过对话,向梁惠王阐述了治理国家和为民造福的道理,强调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国君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重视农业生产和教育,使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繁荣。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多有收录。但实际我在高中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是非常理解其中的文理。直到我有了在农村帮忙干活的经验,而后做了语文老师,再来读,才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对孟子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他在抢险救灾上花了很多功夫,很尽心尽力地想要去使得国家富强,然而收效甚微。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这里孟子提了一下,梁惠王是一个喜欢打仗的国君,因此就用军事来做譬喻。这个譬喻我们都很熟悉,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当梁惠王得出跟孟子一样的结论的时候,孟子回到了他的问题上,其实梁惠王所做的,跟“邻国之政”没有多大分别,都是在做一些补救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一段乍看之下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天的环境生态保护等问题,但这不是孟子的本意。其实有了一些种菜养殖的农业经验就知道,对于农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时间”,或者说“时刻”,春天播种夏天料理秋天收割,每一步都是必要的,而且是需要很多的劳动付出。所以播种要按照恰当的时节,捕鱼要按照恰当的渔期,伐木也要按照树木生长的年岁。只有按照老天爷定下的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才不至于白费功夫,才能够高效地获得劳动成果,积累物资。也只有当民众的生活富足了,国家才算是富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要按照“农时”来进行劳动和生产,以至于要(按照恰当的年纪来)教育小孩。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违背农时的情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容易让人误以为孟子是在讽刺“朱门酒肉臭”的奢靡生活。但孟子似乎在说要对饥荒(凶岁)有所准备。最后孟子又回到了梁惠王,劝告他不要归咎于上天,而是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如果我们联系到前面梁惠王好战的性格,应该不难想见——孟子是在说,如果国君你热衷征兵打仗,那么必然导致田园荒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百姓的生活就会严重地面临困难。因此,孟子在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实际上是很委婉地劝告梁惠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战争带来的民生凋敝才是国家没法强大的真正原因。
总结起来,孟子主要说了以下几个事情:
1) 农业生产当中农时(时节、季节)非常重要,不可错失;
2) 如果当权者按照自己喜好来发动战争,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农业中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民众生活受到严峻的挑战;
3) 只有当百姓的有序生产生活不被打乱,才能够有财富的积累,文化教育才跟得上。
王道的开始是仁政,而仁政的开端是对民众生活的看重,不轻易随便扰乱他们的劳作和生活。国君关心的不应当是用政治权力来干预,而是应当约束自身的好恶,只有这样,百姓们才会自发地认同国家,在国家陷入危难时百姓才会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
这篇文章的理路非常清晰,譬喻说理也很生动(想象逃兵逃跑的时候还回头望一下嘲笑别人,哈哈哈),劝告国君既委婉又有很强的说服力,体现了孟子深入的洞察力,确实是先秦诸子当中非常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