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的纸币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纸币成为完全的信用货币。南宋时期,不乏学者与官员认识到纸币信用不再需要准备金,纸币获得法偿地位,可以脱离准备金流通,即所谓的“法即流通,民以为便”。
政府通过不断扩张国家信用货币,持续填补金属货币长期供给不足,支持实体经济,形成了有意识的货币化和商业革命互动的局面。
南宋中后期,政府实施“称提之术”,将贵金属、铜钱、告牒以及有价值的实物与纸币价值挂钩,推动超发纸币回收,缓和纸币大面积贬值的压力。
南宋的纸币是在交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区域性非常明显。除了“行在会子库”发行的会子外,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种类的纸币流通。比如“关子”、“银会子”、“湖会”、“淮交”等。
早在会议发行前,南宋成立、定都杭州之初,朝廷就发行并流通使用过关子。与交子起源于民间差异,关子自开始使用以来就由政府正式办理。关子有很多名字,包括“金银钱关子”、“金银关子”、“见钱关子”、“银关”、“铜钱关子等。;就使用区域而言,还有“湖广关子”、“准西关子”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