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也是他思想中最深层次的文化土壤。从礼乐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商周两代易朝之际,礼乐文化是不存在的。周朝建立之后,礼乐制度才得以确立,他是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而配套产生的。所以,礼乐从来不是一个政权得以在风云变化的时代取胜的武器,相反的,他只是和平时代统治的手段。
对于春秋战国的诸侯王来说,如何在争霸战争中站稳脚跟,或者说如何统一六国,这是他们关心的,礼乐文化并非没有用,只不过对于当时的诸侯国来说,这不是第一个要解决的“刚需”,提升经济和军事实力才是重点。
所以,功利和实用主义非常强的法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受到了诸侯的青睐。而法家却不适合稳定后的集权国家统治,所以,后期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孟子之所以周游列国的计划都失败了,是因为他的思想和主张并不能满足当时社会需要,是不合时宜的,而他的思想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后世显学,则和时代需要密切关联。
是为了说服诸侯釆纳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拯救天下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