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民族的住所各有特点,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成因: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是文化及宗教的影响。
文化和宗教等的影响比较好理解,今天只谈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应该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回顾:
自从人类立足于这个星球以来,为了生存,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同大自然进行着生存斗争。原始人类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部落之间在应对自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逐渐形成各个族群的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带着各自风格特色的风俗习惯。房屋住所作为其中一项抗击自然的重要的内容也当然地存在了很大差异性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各民族的房屋在建造之初,无疑不是与地形地理环境、南北气候差异,以及更有利于本族群面对自然的生存和同类的竞争有关。比如农耕民族会以耕种的土地为半径建造房屋,山地猎户会因山而宜搭建住所,社会动荡富人会建造堡垒或土楼,游牧民族则会干脆缝制皮制毡房以便于携带和迁徙;再者南方热带民族的房屋飞檐陡立大窗长廊可能更便于防水和散热,北方寒地民族或凿洞穴而居、或小窗厚墙目的则是为了保暖。
由此看来,现今各民族房屋居所之所以各不相同,最主要原因还是由本民族沿袭了各自的历史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其实质还是该民族先人们为应对自然环境而建立起来的更适合本民族居住的独具特点的房屋建筑风格。福建的土楼、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大抵如此。
福建土楼
傣族竹楼
苗族吊楼
蒙古包
因为各个民族的风俗和居住环境不同,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气候条件不同,地理不同,实用性主体结构,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气候地理,装饰性的东西取决于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