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耳山山脉
熊耳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位于崤山东南,分布在洛河与伊河之间。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西南端与伏牛山相接。熊耳山脉东北末端与东西龙门山之间,由于伊河切穿山体形成峡谷—龙门,壁陡谷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加之北魏至晚唐间建寺凿窟,形成了龙门石窟。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中游南岸,北依邙山,南临龙门,西接函谷,东有虎牢,河山拱戴,物产丰富。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和五代梁、唐、晋先后建都于此,现仍存有夏商周、汉魏和隋唐时期的都城遗址。
龙门石窟即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南和唐武周时期东都(神都)南郊的龙门山上,地处北纬34°33′、东经112°28′,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之际,东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宋明诸朝均有雕凿,以北魏和唐代为开窟造像高峰,现存窟龛2300余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石窟所在的龙门山为秦岭余脉熊耳山分支,走向近东西,被北流的伊河横切为东、西两山,其间形成宽150~300m的深切峡谷,西山山顶海拔263.9m,与河谷高差116m;东山山顶海拔303.5m,与河谷高差166m。西山地形陡峻,坡度一般在40°~70°,山坡坡向和岩层倾向斜交,中段地势较缓,南、北段形成陡壁,龙门石窟洞窟多开凿于西山,绵延约1000m,除中段偏北处窟龛较少外,余部皆窟龛密集;东山地形较西山为缓,坡度多在30°~50°,局部较陡者在50°以上,大体可分南、中、北三段,石窟主要分布在南、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