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孔子和管仲的思想和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仁爱”、“中庸”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管仲则主张“法治”、“强权”等思想,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维护。这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其次,孔子和管仲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以德服人”等行为方式,强调人的品德和修养。而管仲则主张“以法治国”、“以刑罚威慑”等行为方式,强调法律和惩罚的作用。这种行为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最后,孔子和管仲的政治立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君为臣纲”,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臣民的榜样。而管仲则主张“君为臣纲”,认为君主应该以权威和力量来统治臣民。这种政治立场的差异也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综上所述,孔子看不起管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政治立场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两人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孔子认为管仲“器小”,“不节俭”、“不知礼”。这是“贬”的评价。孔子说:“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是“褒”的评价。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开创了自周统一以来中原少有的安定团结局面。所谓“九合诸侯”,是说由齐国牵头召集了九次诸候会盟,维护周王室的王位正统。在这个过程中,尽管齐国实力比较雄厚,但并没有以强力相威胁、挟持,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称管仲的功劳是“仁”的行为。
齐国为春秋五霸之一。一个国家称霸,实际是显示自己的强大,以获得他国的认同。然称霸有两种途径,一条是文明仁义的途径,另一条是野蛮武力的途径。管仲选择了文明仁义的途径,所以受到了孔子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