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睨之”的“之”是代词,代之看的那个人;“微颔之”的“之”是下巴的意思。
拓展资料:
之的用法:
一.动词 到,往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到田野上耕地)
二.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人们都来安慰他)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种计策)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道将军可以这么宽慰我)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三.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田野上的死者)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