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集合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传统节日1。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存在多种说法和传说,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有关,这一习俗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2。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后来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生,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