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一词的本义是指婚期,而且特指牵牛、织女的婚期。牵牛、织女的故事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定型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面貌。七月七日为牵牛和织女二星神的相会之日,因此,唐代诗人王勃在《七夕赋》中吟咏道:“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
此处的“星期”,即牵牛、织女二星神相会的日子。从牵牛、织女一年一相会,引申为男女成婚之日。明清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告诉孩子们:“成婚之日曰星期。”
如今,“星期”一词只成了干巴巴的“星期几”的计日符号,过去的浪漫爱情期许和欢欣婚姻保障的寓意已经不再显现。
星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巴比伦人。他们使用了一个七天的周期来表示时间,这个周期被称为“星期”。这个周期的每一天都与一个特定的神或星体相关联,这些神或星体被认为是掌管特定领域的神灵。
例如,星期一与月亮和战争有关,星期二与火星和战争有关,星期三与水星和商业有关,星期四与木星和繁荣有关,星期五与金星和爱情有关,星期六与土星和死亡有关,星期日则与太阳和休息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七天的周期逐渐被其他文化所采用,并演变成了现代的星期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中,星期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