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西汉时照搬了秦的二十等爵,只在武帝时起将彻侯改为列侯。东汉时将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魏晋之后恢复了五等爵制,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一般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各个时期是不一样的
周代,因为天子才称“王”所以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四等,只是待遇上有所不同,并不能说有等级之分,比如齐国是侯爵,晋国也是侯爵,宋国是公爵。但是允许在国内称公,只是在朝觐天子时用本爵!
秦代实行二十等军功爵
汉高祖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军功侯)。但是后来又出现了恩泽侯,但总体上是王侯两种爵位!
东汉末年,爵位种类变多了,曹操设立了大大小小各种爵位,分王、侯、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等,三国以后长时间还使用
唐朝分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清代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