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致爱丽丝》由贝多芬作于1810年,他写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40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头。突然,贝多芬遇见了一位在寒风中哆嗦的女孩。女孩名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的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以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什么愿望?”
贝多芬问。“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到塔希提岛、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一眼。”
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头啊,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之夜,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到了雷德尔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