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2、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3、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然后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文化知识和政治素养,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策论等方面的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策问,即政治问题,考察考生的政治素养和才智;
二是经义,即经典和史书的内容,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考试的难度非常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优秀的思维能力。
考试的形式也非常严格,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不能有任何作弊行为。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