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语由来(成事不足是成语还是词语)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语由来(成事不足是成语还是词语)

更新时间:2025-11-22 04:18:41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语由来

它源自一则民间传说。

传说从前一个秀才,发奋苦读,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到了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追求功名,这时候却喜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成事",一个叫"败事"。一日,秀才要去集市上闲逛,嘱咐妻子督促二子写字,大的要写三百,小的要写二百。秀才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妻子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竟成了干不了好事,一干就坏事的意思了。为后世所引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句俗话来比喻那种不仅办不成事,反而还捅娄子的人。这句俗语是怎样由来的呢?

相传,昔时有一书生,嗜书如命,“头悬梁锥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读,促使他一心考取功名。但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他想:“一生的功名,在于成败之间。”

于是结婚成家有了儿子后便给大儿取名“成事”;小儿取名“败事”,书生望子成龙心切,对两个儿子管教很严。

一天,书生要出外办事,离家前交代妻子:督促两个儿子学习不可懈怠,并规定:除了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外,每日还要练习书法,规定大儿子写三百个汉字,小儿子写二百个。

妻子照办,每天日不错影地催促两个儿子读书写字。

日复一日,她估算着丈夫快要归来时,便亲自测试让儿子背书,还检查他俩各自写了多少字。

她数了数,结果大儿子少写五十个字,小儿子却多写了五十个。

书生归来后,问起两个儿子的学习和练字情况,妻子一本正经地如实相告:“背书如流水,字也写了,只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人都是二百五。”

后来,人们把这当成笑谈。传来传去把它的意思给变了,成了一句贬义词。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