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泥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经商活动繁盛,而朝廷又规定商人不得使用金银,于是用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便成为商人新宠,重金之下文人巧匠把壶制得越发精美,一时间“泥土与黄金争价”。
▲紫砂泥
经历打、旋、黏、拍、搓、抟、刻,结合诗、文、书、画,走过时代动荡与兴衰,媲美随珠赵璧的紫砂壶,凝结了千年的文人茶心。著名美术史家陈传席教授在《紫砂小史》中就写到:“从一把壶中见到整个大千世界。紫砂壶不过是一团泥,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它自身之外的东西。”
▲顾景舟 笑樱壶
宜兴陶土分布在江苏县境南部丘陵山区的古生代地层中,大约2亿----4亿年前的就形成了,深埋于山腹中,当地人开采出来制陶。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紫砂矿
白泥,是一种灰白纯粉砂质含铝土质粘土,被广泛用来制作砂锅、日用陶器及美术陶。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是用来制作日用陶器-------缸、坛、盆、罐的原料。但嫩泥的收缩率大。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统称页岩,未经风化时又叫“石骨”,色紫红,坚硬如甲故名。风化后,进行粉碎,用于制作普通陶器。
▲矿料风化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宜兴陶业主要用以上三种陶泥制作日用陶器。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发现在甲泥矿中夹生有一种片状结构的矿石,大有用处,取名“紫砂泥”。
▲选料
这种紫砂泥是原生态的与我们常见的胶泥、黄土并无不相同,而是呈片状结构矿石态,杂生于甲泥矿内,开采后必须用人工挑选出来,要露天堆存一段时间,让其自然风化,分解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俗称“生泥”;然后粉碎成所需的颗粒度,加水调和揉练,经过陈腐,便成“孰泥”。紫砂艺人们是用“孰泥”制作紫砂器的。
▲陈腐
紫砂泥所以被称为泥中泥,岩中泥,他们烧成后具有独特的链式双气孔结构,可以达到透气不透水的独特功效,在加上烧成后形成的颜色丰富,才被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五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