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莫言的作品那几本最值得一读啊(莫言最好的5本书)

莫言的作品那几本最值得一读啊(莫言最好的5本书)

更新时间:2023-12-23 09:21:57

莫言的作品那几本最值得一读啊

莫言先生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影响深远,其居影响力的作品很多,我最欣赏的当为《红高粱》这部。

记得早在八十年末,当时身在军营的我,虽然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虽然在摸爬滚打中锤炼着筋骨,但《红高梁》电影的播出,不经意间却点燃了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当时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人们的为感情交流尚处在半封闭状态,可《红高粱》的播出,却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读者和观众的心理,给人一种萌动、积极进取的心态,呼之欲出,却呼之深远,《红高粱》不失力一部经典力作。

《红高粱》是莫言早期的一部作品,大家很早就知道这个故事,但在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很多人应该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人。大家熟知《红高粱》的故事,张艺谋导演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上世纪80年代,张艺谋导演拍摄了《红高粱》这部电影,对这部作品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电影作品与原著已经相去甚远,但是电影将故事浓缩表达,抓住了这部书的灵魂。张艺谋导演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他开始拍摄《红高粱》时,在全国没有找到一块像莫言笔下描写的那一片一片无边无际的高粱地,所以他就在高密让群众种高粱,与农户当场签下合同,回收高粱,这是一点,为了艺术能下血本;其次,在艺术处理上,删减了大部分内容,某些小地方却大肆渲染,赢得了观众的认同,例如,在九儿嫁给三十里铺的单家时,余占鳌的颠轿部分,莫言书中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张艺谋导演确实把这段足足拍了有五分钟的镜头,同时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红高粱》是一部有浓浓的高密传统文化气息,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勇于战胜一切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高密人勇敢、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初期搬上荧屏,意在唤醒炎黄子孙奋发图强、战胜艰难险阻,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决心、信心和毅力!

其次,是莫言先生的醒世力作《娃》。《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蛙》的主题意象毫无疑问是“蛙”。主题意象是指作为一种中心象征能与作品的主题发生紧密联系的意象。作家把自己意欲表达的寓意寄予在主题意象中,让它透射出作品的基本意旨。在《蛙》中,“蛙”意象是文本意义的聚焦点。它有时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有时是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有时又是作为文本重要的意义网络而“代表”“象征”“体现”全篇的精华和精神所在。

从意象设置方式上,“蛙”意象的设置方式有三:

一是在题目中设置“蛙”意象。这是一种文本布局设置意象的技巧。题目的特殊地位和在文本中的关键作用,使它常常被作者用来强化作品的象征性。莫言在进入创作状态时总是有高度自觉的修辞目的,他在题目中安设了“蛙”这一主题意象。这个意象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它暗示着某些普遍性的意义。

二是通过对“蛙”意象的反复性强调让其转化为包蕴着作者意念的象征性意象,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索性思考。小说家只有通过强调才能使其形象转化为包含着作者的情思与意念的意象。“蛙”就是这样一个意象。在《蛙》中,“蛙”一词出现了大约202次。对“蛙”意象反复描写强化了“蛙”意象与文本蕴涵的联系,从而赋予它以丰富的象征内涵,也包孕了作者的复杂态度。

三是将意象以转换方式出现。在《蛙》中,与“蛙”同音的“娃”字出现了大约239次,“娲”字出现了约6次;剧作家“我”———万足(万小跑)———的笔名是“蝌蚪”,男人的精子被称为“小蝌蚪”,“蝌蚪”一词出现了约160次;与娃相关的“娘娘庙”一词出现了约19次。“蛙”、“娃”、“娲”、“蝌蚪”、“娘娘庙”等均为“蛙”意象的变体。在作者的心目中,这些具象的含义已从现实的层面上得以腾飞,它们连接着生育、生命、人性、社会等重大问题,隐喻或象征着作者的多种意念与情思。这样,“蛙”意象与其意象的变体或转换体一起反映了文本的多个主题。

《娃》这部书,构思奇巧新颖,作者巧妙地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与近代“达尔文进化论”联姻,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阐释了生育、生命、人性、社会等重大问题,不失为一部将意念与现实、微观与宏观、客观与主观、平面与立体巧妙构架起来醒世力作,为莫言先生点赞!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