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野头庄由来(野庄村的来历)

野头庄由来(野庄村的来历)

更新时间:2024-02-24 16:31:23

野头庄由来

2000年版《宁晋县志》(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张枫林总编 ,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76页:清善桥在纪昌庄东南4公里处。相传,清初,有人从外地迁来,依滹沱河上一座桥建村,名桥上村,后来北面的野头庄改名清善头,桥上村随之改今名,但至今附近村民口语仍以“桥上”相称。

这个记载可靠吗?清善桥最早源于何时呢?

考析《隆庆赵州志》记载的野上村

清善桥《孙氏家谱》:“顺治十一年,由侯家佐村迁移至清善桥村。”这个记载也比《宁晋县志》的记载具体的多。实际上,清善桥明代中期已经成村。清善桥原名野上村。明《隆庆赵州志》宁晋县分志:“野上村渡,野庄头渡口,俱在县东。”因为原来是渡口,因此才建桥以方便通行。这也是清善桥村的最早记载,也由此可见清善桥的历史并不晚于清善头村。同时也足以证明,清善头原名“野庄头” 而不是“野头庄”。《宁晋地名志》:“清善头在纪昌庄东偏南3公里处。清顺治初年,此村常出人命,称野头庄。”明显写错了。

《隆庆赵州志》这一记载,把清善桥的历史起源提前了一百多年。隆庆(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是明朝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隆庆赵州志》最早的是隆庆元年(1567)刻本,而《隆庆赵州志》宁晋县分志部分依据的是嘉靖四十年《宁晋县志》。《内阁藏书目录》 (适园丛书本)卷之七;“《宁晋县志》,嘉靖辛酉教谕胡向等修。”1561年是明世宗嘉靖四十年辛酉年,康熙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熙元年是1662年,两者相差近百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也比《宁晋地名志》新版《宁晋县志》的传说可靠的多。

“清善头桥”:《畿辅通志》的一处错误

钦定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二十九《宁晋县义学》:“一在清善头桥。已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清善头桥”写错了,或者清善头,或者清善桥,因为清善桥的历史并不晚于清善头村,清善桥原名“野上村”,清善头原名“野庄头”,通过上述的考证宁晋县历史上无“清善头桥”。

“清善桥”村名源于何时

为何“野上村”改名“清善桥”?“ 野庄头”改名“清善头”?上述两村改名于何时?

清善, 美好。《易·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唐)孔颖达疏:“化风俗,使清善。”清代乾隆年间,据说清善桥是当年乾隆给题的名,乾隆路过清善桥的传说,至今为村民口耳相传,津津乐道。有的农户影壁墙上刻有首乾隆题诗:

水傍美景主月圆,羚羊无尾草口连。

桥姓一旁栽有树,寸木颠倒是家园。

乾隆御题。

李苏现

相传,乾隆下江南,从此路过,有条大河(即滹沱河)挡住了去路,见此情景,清善桥的“傻老民”背起乾隆过了河。为了感谢“傻老民”的义举,乾隆赏赐他一块田地,命和珅承办,因此至今有“和珅地”的传说。和珅地在村西、沙河以西,与营台交界,后来有人挖出过石碑,又埋地下了。营台挣地,曾为“和珅地”打官司,结果仍归清善桥村所有。为啥打官司,只因和珅划地时是曲里拐弯划的。

东桥和西桥:应为“桥东和桥西”

当地民谣:“东桥和西桥,中间夹着郑家窑。”东桥指桥河,西桥就是清善桥。这座桥现在在哪儿呢,有待于具体考证。

桥河又名桥下村,清善桥又名桥上村,据此分析,桥在两村中间无疑。又据桥河之名,滹沱河在桥河村的可能性较大。

又因为桥河又名桥下村、清善桥又名桥上村的缘故,“东桥和西桥”,其实应该称为“桥东和桥西”才对。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