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山的甲骨文演变过程(山甲骨文演变过程举例)

山的甲骨文演变过程(山甲骨文演变过程举例)

更新时间:2024-05-12 18:11:12

山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山的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 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

这是中国人祖先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宇。到了春秋时代,在“山且丁爵”中的“山”字,中峰已高耸起来,并且已渐趋瘦化了。

山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甲骨文“山”字的构字理据很直观,用刻画的线条轮廓勾勒出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形态,用三座山峰来表示众多的山峰连绵不断。金文延续甲骨文的造字理据,依然保持三座山峰的形象,有勾勒轮廓的,有实体填充的(更方便青铜器物的制模),更像是山的剪影。小篆淡化了山峰的轮廓特征,将三个峰头简化成三个短竖,只在中间一个山峰的下部保留有山峰的轮廓形象,使文字形体进一步线条化与规范化。小篆隶变之后的隶书还隐约可见小篆的形体痕迹,现代楷书的“山”字则进一步简洁化与抽象化,直接用一条横线表示地平线,用三条竖线表示三座山峰,完全取缔了古文字描画山峰轮廓的象形特征。

《説文解字》卷九山部:“山,宣也。宣气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许慎解释的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山”,就是“宣”的意思,而“宣”有扩张散布的意思,也有疏导外泄的意思,故言“宣气散,生萬物”,意谓山是由平地扩张而成的,它可以散发地气,促生万物。山有石崖而高耸,“山”字是个象形字,象高峰连绵之形。大凡跟“山”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山”作为表意偏旁。

可见,“山”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地面高耸的起伏峰岭。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