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门对等,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它要求字数相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等三部分组成,被广泛使用于过年、名山盛景、居家、婚庆和生意开张等。一般情况下,谈论对联知识、规则等,主要是针对上下联。
二、发展由来。
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中国的中原地区,就有过年时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在两块桃木片上分别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两边,有驱邪护宅之意。
现在的春联,就是由桃符演变发展而来。最早的一副春联,为后蜀主孟昶所做,他把过去桃符刻两个神的名字,换成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对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规则特点。
对联在创作上,采用了律诗的格律要求,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等规则,类似于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
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能有多有少。
2.对仗工整。同等位置的词语,要词性相当,都是名词、动词等;相同位置的词组语法,要结构一致或相近,都是主谓宾、主谓结构等。同时,相同位置不能是同一个字。
3.平仄相谐。上联末句尾字是仄声,下联末句尾字是平声。句内,词与词之间,平仄要间隔;上下联的对应位置词,平仄要相对。同时,上下联在节奏上的停顿,要一致。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贴春联关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