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庭审发问需要掌握的十个技巧(庭审法官询问阶段主要问什么内容)

庭审发问需要掌握的十个技巧(庭审法官询问阶段主要问什么内容)

更新时间:2024-06-15 12:48:53

庭审发问需要掌握的十个技巧

一、明知故问。

刑事案件,作为辩护人,庭审发问时,不管是问自己的当事人,还是其他同案犯,又或者是敌对证人,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知道会得到什么答案,再去发问。

就像《孙子兵法》所说,一定不能打无把握之仗,先要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去争取胜利。

这样,才不会犯下大错误,更不会犯下低级错误。

而一个人也好,一个单位也罢,想要成功并不太难,只要尽量少犯错误,大多数人都能成功。

二、不知不问。

庭审过程中,千变万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

特别是发问其他同案犯,或者敌对证人,必须做到明确知道对方会如何回答,或者发问后,他只能做出一个唯一的回答,这个时候才能大胆的发问。

否则问出一个问题,对方有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答案,而其他的答案,明显对己方不利,那就最好不要问。

因为结果不可控。

万一他的回答,恰恰是你最不要的答案,估计自己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问题,就是亲者痛仇者快的问题,或者说是送命题。

我们不能控制对方给我们送分,但至少谨慎一点,还是可以至少保证自己不去送命的。

三、两难发问。

发问时,如果能设计出两难问题,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去问,不要有丝毫犹豫。

比如强奸类案件中,受害人声称自己当时已经醉的不省人事,案件又时过境迁,没有其它任何物证相佐证。

可以问她:是否确定不省人事,对于外界的情况完全不清楚?

如果她肯定回答什么都不知道。

那么,就没有办法证明有强奸的行为发生,即便被告人承认发生了性关系,也不能据此定案,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印证的,不能定罪量刑。

而如果他回答当时是清醒的,明知有强奸行为。

那就可以继续问她:

1.为什么当时没有报警?

2.时隔几个月为什么都不报警?

3.为什么至今都没有报警,而是警察找你多次才反映该情况?

4.当时很清醒,却没有任何反抗的情形,又是为什么?

5……

总之,可以持续发问到她崩溃为止。

四、拆解发问。

有些问题复杂,可以拆解成很多小问题,慢慢发问。

因为问题比较细小,而且多,对方就要想说谎,就特别不容易,因为问题多,扯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圆之前的谎言,难度会相当的大。

相信只要问题足够多,且细小,就一定能发现对方的漏洞。

因为,细节是魔鬼。

一旦发现对方有明显漏洞,就要穷追猛打,直到对方举手投降为止。

五、连续发问。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下过五子棋,应该都清楚,防守功力再强,如果遇到一个进攻强悍,后院又不容易起火的家伙,最终进攻方大概率会笑到最后。

庭审发问也是同样道理。

提前准备好发问提纲,一颗子弹一颗子弹持续不断进攻,让敌人不知其所守,破防应该是迟早的事。

比如一个涉黑案件中,当事人被指控为黑社会组织的骨干,理由是是同案犯称呼他为“部长”,好像是一个大领导。

为了打掉一个不利因素,我们就针对全案十六个同案犯连续发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喊他为“部长”?

答案并不统一,不少人并不知道为什么称呼他“部长”,只是人云亦云。

幸亏坚持到了最后。

后面几个同案犯的答案完美挽救了我们的当事人——因为当事人个头太矮,“部长”实际上是“不长”的谐音,不是尊称,更不是官职,而是一种蔑称,包含有嘲笑的味道。

庭审环节是集中展现一个律师综合实力的主战场,整个庭审环节中发问环节中提问的方式和内容较能展现律师高超的辩护技能。辩护律师需要通过庭审发问,为整个庭审辩护的后续举证、质证起引导、铺垫作用,而庭审发问却充满了技巧性,可辩性、不可控性、互动性。 本篇来谈谈刑事案件辩护律师“法庭发问技巧”。

一、 庭审前拟写一个有策略、有逻辑、有目的发问提纲,引导被告人以恰当的顺序,将案件信息转换成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的事实。让审判者了解案情的全面事实,将被告人对案件事实的立场、态度展现给法庭。

二、 所问问题一定和举证质证中提出的问题、提供的证据有密切的联系,应当是和定罪量刑有关的问题。

三、 对于独立于自己的同案其他被告采取封闭的问题,限制他的发言。对于有利于自己的当事人的证人,同案的被告人采取开放的问题,启发他们多讲。

四、 需学会如何拆分事实,单一性问题和复合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和开发性问题区分并运用诱导性发问和引导性发问合理运用。

五、 通过技巧性表达在法庭上强化对我方有利的证言,通过发问在法庭上固定证言和矛盾点为辩点服务。

六、 仔细聆听公诉人的讯问并适时反对。注意公诉人的讯问是否突破了讯问的禁区,是否违反了诉讼中的讯问规则,即公诉人的讯问问题与案件事实无关,或者以诱导式讯问,或者威胁被告人,或者损害被告人的人格尊严等,辩护律师应立即向法庭提出反对,要求法庭制止。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