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释文如下
苏轼夜里坐起身,听到老鼠在咬东西。拍打着床制止了它,但老鼠停了一会儿又咬起来。于是让童子用烛光照去,看见一只箱子,里边空空的,老鼠咬东西的吱吱声是从那里边发出的。苏轼说:“嘻,这老鼠是被封闭在箱里边而跑不出来了。”打开箱子一看,只见里面静静的什么也没有。举起灯亮在里边找一遍,只见里边有一只死鼠。童子惊奇地说:“方才还听见老鼠在咬东西,怎么突然死去了?这倒底是什么声音,难道有鬼吗?”说完翻过箱子把老鼠倒了出来,老鼠落地后便逃跑了。即便是再机敏的人,对这老鼠也是措手不及的。苏轼感叹道:“奇怪呀,这老鼠真狡猾呀。老鼠被封闭在箱中,箱子结实而不能打出孔洞。所以它不是为的真咬这箱子,而是借这咬声来招引人;它不是真的死去,而是以假死来求得逃脱。我听说有生命之物,没有哪个比人更有智慧的。人能侵扰龙,擒住蛟,用龟壳占卜,并能猎取麒麟。然而能役使万物、主宰世界的人,却终于被这老鼠所驱使、所利用,中了老鼠的计,使它在处女般的老实人面前如同脱兔那样突然跑掉。这怎么还能算有智慧呢?”于是坐在那里闭目打盹,私下思索其中的缘故。仿佛有人告诉我说:“你只是多读了点书,记了些知识,离道还远呢。你自己不专心,而受外物的干扰、左右,因此一个老鼠啮咬你就安坐不下,不能不受其支配了。人有时砸碎了一块璧玉也不动声色,而破了一个锅却会发出惊叫;人能搏取猛虎,可有时不免见到蜂虿而变色。这都是心不专一,对事物前后不一致所造成的忧患。这些话是你曾说过的,而今你忘了吗?”’苏轼低下头去暗自发笑,后又抬起头来有所觉醒。让童子拿笔来,记下自己的惭愧之处。
《黠鼠赋》是一篇古代寓言散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以下是《黠鼠赋》的原文及释文: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释文:
苏子(柳宗元)在夜晚坐着,听到有只老鼠在咬东西。他拍床试图阻止老鼠,老鼠的声音停了一会儿又继续响起。他让童子点蜡烛去找老鼠,发现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袋子里传来。童子说:“噫!这只老鼠被关在袋子里,出不去。”打开袋子一看,里面空无一物,童子拿起蜡烛寻找,发现老鼠已经死了。童子惊讶地说:“刚才还在咬,怎么突然就死了?那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老鼠的鬼魂?”把老鼠从袋子里倒出来,老鼠落地后逃走了,即使反应敏捷的人也无法抓住它。
苏子感叹说:“真是奇怪,这只老鼠真聪明!它被关在坚硬的袋子里,无法逃脱。所以它不咬东西,而是发出声音引人来救它;它不死,而是装死来争取逃脱的机会。我听说世间万物中,人的智慧是最高的。我们打扰龙、捕捉蛟、猎杀龟和麒麟,统治着万物,但最终却败在一只老鼠的手中,它的聪明才智超过了我们。”
苏子坐下来假寐,思考着这个道理。如果有个人告诉我说:“你学了很多知识,但还没有真正理解道理,因为你把注意力分散到了事物上,所以一只老鼠的咬嚼都能让你改变。”人们能够破碎价值千金的玉璧,却不能在锅破时保持冷静;能够捕捉凶猛的老虎,却不能不被蜜蜂的刺伤所惊吓。这些都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带来的麻烦。我们说话时容易忘记这些道理。”我低头笑了起来,然后醒来。让童子拿笔,记录下我的感悟。
这篇寓言通过讲述一只聪明的老鼠如何巧妙地逃脱困境,讽刺了人们在面对小问题时常常忽视大道理的现象,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智慧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