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张飞穿针 —— 粗中有细。
2、阎王老子做木匠 —— 鬼斧神工。
3、白骨精装新娘 —— 妖里妖气 。
4、菩萨的长虫 —— 佛口蛇心 。
5、小鬼门前告阎王 —— 找错了衙门。
6、猪八戒的武艺 —— 倒打一耙 。
7、猪八戒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
8、孔明大摆空城计 —— 化险为夷 。
9、庙里丢菩萨 —— 失神。
10、灶王爷放屁 —— 神气。
11、猪八戒抡家伙 —— 倒打一耙。
12、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
13、白骨精说人话 —— 妖言惑众。
14、唐僧的眼睛 —— 不认识好坏人。
15、四大金刚讨饭 —— 穷凶极恶。
16、玉帝娶亲 —— 天大喜事。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是一种短小、幽默、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边是形象的比喻,起“引子”作用,如谜面;后边是解释、说明,如谜底,特别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源自唐诗的一种“歇后体”,是唐代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记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
这种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甚至连唐昭宗也总是听到下人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很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
后来,郑綮真的做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则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下来。寓意爱情姑娘当大媒——自己作保挑水娶了个卖菜的——人对桶也对鸳鸯戏水——双双下盼望太阳的姑娘——想晴(情)人看戏流眼泪——-有情人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捉对的蚕蛾一——死也不放棒打鸳鸯——两分开媚眼做给瞎子看——不领你的情快刀砍西瓜——两分开快刀砍水——难分开司马遇文君——一见钟情向着太阳的花——爱情(晴)杨宗保招亲——又喜又惊门板上的神——定成对雨后送伞一不领你的情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揭示心情梁上挂猪胆——苦苦(哭哭)滴滴(泣泣)木匠的刨子——好管不平事崔莺莺送郎——片伤心说不出来寒号哭夜——如丧考妣好马挨鞭打——忍辱负重戴乌纱帽弹棉花——有功(弓)之臣三伏天的汽水——人人爱丈母娘疼女婿——心里爱狗啃骨头——十分喜爱拨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桃子破肚——杀身成仁三九天吃冰块——凉透了小孩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六月间喝冰水——寒心对着墙壁流眼泪——独自悲伤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胡椒浸在醋里——辛酸得很贾宝玉哭灵——悲伤已极雪里送炭——急人所急求知真言理发师的徒弟——从头学起老和尚打坐——用功八十岁老头学打球——老练鸡吃萤火虫——心知肚明六十岁学打拳——迟了电线杆子拉胡琴——大老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道士念经——照本宣科剃头的割耳朵——外行石灰浆写文章——尽白字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石匠打铁——不会看火色隔靴搔痒——摸不到痛处口渴了打井——来不及了和尚打梆子——老一套口儿诵来心儿非——前读后忘记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樵夫买柴——不务正业立秋的石榴——点子多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王羲之看鹅——专心致志牛瘦骨不瘦——底子好拐杖吹火——一窍不通打破沙锅——问到底笨鸟先飞——早入林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一本通书读到老——食古不化大炮打麻雀——大材小用炉外的锤子——趁热打铁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人生理想鱼鹰下洞庭——大有作为嫩竹扁担挑起大箩筐——后生可畏八十岁老婆婆绣花——老来发愤矮子爬山——步步登高瞎子进学堂——不认书(输)三伏天的高梁秆——节节上升老了的虎——雄心还在钢板上打铆钉——毫不动摇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马上耍杂技——艺高胆大将军不下马——奔前程脑瓜门没头发——前途光明大姑娘做媒——先人后己坐着飞机放声唱——高歌猛进沙摊上拉车——一步一个脚印穿钉鞋走泥路—一步步扎实九十岁老翁学武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小脚女人踢足球——尖端水牛过河——崭露头脚独臂将军——有一手四十里地不换肩——麻雀下鸡蛋春苗得雨——正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