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古老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两种,一种是纪念屈原,一种是纪念伍子胥。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最终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他助吴伐楚,攻下了楚国都城,但因他父兄被杀而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重用,被封为相国。他在与越国的交战中多次取得胜利,越国于是送来美女西施迷惑他,但伍子胥仍然忠于吴王。后来,吴王夫差继位,伍子胥认为他的统治不如阖闾,便向夫差进忠言,但夫差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他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起源说法有四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伍子胥,三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四是龙图腾崇拜。包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说法有两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佩香囊、悬艾叶菖蒲则是为了驱邪保平安。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名人的重要节日,也是家人团聚、朋友相聚的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阳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说,“恶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龙的节日说等,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