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字,我们从金文来看是瓜蔓上面结着一个瓜,到小篆的时候还是这样。字体中的“瓜”形是弯弯曲曲的瓜蔓和瓜蔓下结的一个果实“●”,后变成一点“、”,这就是瓜字。隶书根据小篆进行了简化,楷书根据隶书书写而来。
瓜的字形是一个瓜的形象,它的读音怎么来的呢?读音是模仿了瓜滚动的声音。一个瓜被摘下来的时候又大又圆,滚动起来咕噜噜的响,所以瓜的本音不念“guā”而是“gū”,咕噜声模仿瓜滚动的声音。所以瓜的古音就念“gū”,在哪儿能证明昵?后面造字时在声音当中我们会遇到。后来人们怎么又念“guā”音了昵?
因为中国人讲话“重声”而“不重韵”,就是古人侧重声母而不是韵母,认为韵母是简单的。中国的语音在讲声的时候一定会自然发出韵来,面不像西方文字,西方的语言经常有声而没有韵,也就是有辅音而没有元音。中国的语言没有这种现象,凡是发出音的都带有元音,根据要表达的这个事物加大口型或缩小口型。于是在“gu”的基础上就自然地加上了“a”,瓜也总是很大的。瓜字在单独命名时就叫成了瓜(guā),更强调它个体的大,声音响亮。而另一个“gū”则是咕噜声的模仿,不能完全体现瓜的形体,所以弱化掉,而用了被加强的音。
“瓜字家族”中“瓜”字作意义符号的造字,最常见的有两个。“瓣”字我们一般说蒜瓣,花瓣等,它实际是瓜瓣。把圆形的瓜切成一瓣一瓣的样子,夏天人们吃西瓜所切成的样子。蒜头是一个圆的,把它掰开一块块的像切好的瓜瓣。这里的读音来自于两个辛字的“辡biàn”。由它做音符所造的字我们熟悉的还有很多,如辩、辫、辨等。我们在以后的“辛字家族”中重点介绍。在“瓣”字中,瓜代表是意义的类别符号。类似的还有上班的班、斑纹的斑,辫子的辫、辩论的辩,都是换中间的意义类别部分。
“瓤”字指瓜瓤。“襄”在这里是表读音的符号,瓜在这里表意义。在本书中凡是有声音符号的,我们都按照它声音的家族介绍。所以这两个字,分别在“辡”与“襄”中介绍。和之前一样,我们主要来认识由“瓜”作声音符号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