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严嵩是个大奸臣,可就是这个大奸臣当初也是十年寒窗,能言善文,曾在翰林院任职。可见,严嵩的才学是有的。但是严嵩却在嘉靖时期,权倾朝野20多年,大受嘉靖宠幸,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严嵩在“大礼议”中倒戈
嘉靖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登基,他和正德是堂兄弟的关系,并不是亲兄弟,是属于小宗入大宗。接下来的几年,群臣就关于嘉靖如何称呼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展开了大论战,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大礼议”。群臣的观点,嘉靖登基之后,他原来的父亲兴献王,就成了他宗法上的叔叔。但嘉靖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他还想着给自己的父亲追封皇帝。严嵩在这个过程中,原先是站在大臣的一边。但是嘉靖很不高兴,严嵩非常惶恐,立马推翻了自己原先的言论,站在了嘉靖一边。
最终的结果,也是以嘉靖的胜利而告终。严嵩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也获得了嘉靖的赞赏。从此,严嵩就进入嘉靖的视线中,严嵩也更加阿谀奉承。因为这次“大礼议”,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大碰撞,虽然最终也皇权的胜利而告终,但也撕裂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导致嘉靖厌烦面对群臣,直接常年不上朝,埋头在修仙练道中,这也为后来严嵩擅权埋下了伏笔。
严嵩善于表现
因为嘉靖喜欢修道,所以需要大量的青词(道士上奏天庭的符篆)。而严嵩非常善于此道,也只有严嵩写的青词,才能让嘉靖满意。后来严嵩被人讥讽为“青词宰相”,说的就是这回事。而且除了这些之外,严嵩还特别会来事,使得嘉靖十分高兴。严嵩入阁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但他的精力却像年轻人一样。朝夕伺候在嘉靖跟前,嘉靖认为严嵩勤勉于公事,对他越发宠爱了。甚至赐给他一枚“忠勤敏达”的银质印章。
“嵩无大才,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这是《明史》中对严嵩的评价。嘉靖刚愎自用,非常讨厌别人揭他的短。严嵩就利用嘉靖的这个性格,借嘉靖之手打击异己。凡是嘉靖痛恨的,严嵩就大家申斥。当严嵩想要救某个官员事,就专门说一些嘉靖不忍心的话。喜怒无常的嘉靖,却被严嵩摸准了脾气,对严嵩也是越来越喜爱。
嘉靖的帝王之术
嘉靖的性格是刚愎自用,喜怒无常。他也对自己的帝王之术颇为自得,之所以重用严嵩,也是为了对抗其他请流派的官员。而且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也需要一个连接自己和百官的人。严嵩既然能摸准他的脾气,还能写青词,替自己打击百官,自然是最好的人选。
而同时期的大臣,像夏言、仇鸾等人,政治上都不是严嵩的对手。但其实最大的幕后推手就是嘉靖皇帝,因为嘉靖皇帝有了逆反心理。越是大臣不想他做的,嘉靖越要去做,严嵩其实只是嘉靖手中的一枚棋子。
综上所述,严嵩之所以得宠二十多年,一直被嘉靖重用。总结起来有三点:第一,严嵩有真才实学,毕竟也是苦读十几年诗书。第二,严嵩善于揣摩上意,往往能猜中嘉靖的心思。嘉靖借严嵩之手,来化解百官的围攻。第三,嘉靖和百官的关系十分恶劣,需要严嵩这样一个角色来充当自己的马前卒,关键时刻还能替自己背锅。
这样的大奸臣,自然没有好下场,最终家产被没收,寄宿在墓社里。死后甚至都没有棺材埋葬,也没有人前去吊唁,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朝史暮想:严嵩得宠与嘉靖,是因为严嵩非常明白自己的定位。图:严嵩 剧照
我们可以看看在嘉靖朝,严嵩之前几个内阁首辅是什么情况。
杨廷和——嘉靖一继位,就给嘉靖小鞋穿,搞“大议礼”。
张璁——“大议礼”投机上来的,给嘉靖送来了理论弹药。但肚不能容人,嘉靖想提拔夏言,他反而要搞死夏言。
夏言——也是投嘉靖所好,搞礼仪起家的。但是做了首辅后,一派朝臣正统的模样,屡次顶撞嘉靖。
这三位,还都是做事情的人。他们都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也都颇有建树。但是杨廷和过于古板,还想给嘉靖帝下马威;张璁肚不容人,群臣关系搞得很差,而且做了首辅后对嘉靖也是多有规劝。夏言也是一样,除了经常谏言,还不给嘉靖脸。
图:嘉靖帝 像
所以以上三位,其实都是有身为内阁首辅的觉悟,多少有制约皇权的意味在里面。
严嵩呢?
第一,严嵩完全支持嘉靖的兴趣爱好——炼丹修道。
第二,严嵩是嘉靖的死忠粉,嘉靖给的脸绝对接住,掉地上了也马上捡起来。
第三,自愿成为嘉靖的挡箭牌,帮嘉靖隔开烦杂的朝臣言官。
第四,主动替嘉靖背锅,宁可自污也要保证嘉靖的面子。
第五,不搞大动作,以无为而治,保持现有局势。
第六,洞悉嘉靖的心意,往往提前做出预判。
第七,善于笼络朝臣。不要看他被后世骂得凶,当时可都是巴结他的人。
以上七点,除了后来的徐阶能做到大部分,前面三个内阁首辅和严嵩比,都不是一个当量的。
图:明代官员
这就是为什么严嵩能得宠的原因。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