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紫外危害
紫外辐射是指波长范围在100nm—400nm的光辐射,一般把100nm—280nm称作UVC,把280nm—315nm称作UVB,把315nm—400nm称作UVA。其中100nm—200nm的紫外辐射被大气吸收,对人类没有影响,被称为真空紫外,因此对人类有影响主要是200nm—400nm的紫外辐射。
因为紫外线的波长最微不足道,能量最高,紫外辐射的危害最烈的光辐射,所以一直是光生物学所关心的主要对象。紫外线于1801年被J.W.Ritter发现,1877年人们第一次观察到了紫外线对生命系统的效应,当时Downes和Blunt报道了细菌的钝化。在1928年是第二个里程碑,当时Gates发现,对杀死细菌而言不同波长辐射的相对效率(即致死的作用光谱)平行于核酸碱基的吸收光谱。
研究表明,紫外线的有害效应主要是由于紫外线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造成的。最有害的效应是细胞致死,其它的效应则包括致突、致癌、干扰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的延迟、以及在通透性和能动性上的变化等。
就目前所知,紫外线对人体的有益效应极少(如促进人的皮肤中产生维生素D),但是紫外线能够造成的危害却很多。紫外线对眼睛的危害主要有:光致角膜炎、光致结膜炎、白内障等。紫外线对面皮肤的危害主要有:红斑(短期效应)、皮肤癌(长期效应)。
二、蓝光危害
随着时间推移,指褐质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积聚将使视网膜更容易受到长时间光照的损伤。研究表明,对由于遗传、营养、环境、习惯、年龄等因素而有上述视网膜斑点问题的人群,蓝光特别有害。尽管波长较短的UVA和UVB被角膜和晶状体吸收,但是研究发现,紫外到蓝光波段的光辐射都能造成此类危害。
三、可见与红外危害
电磁波可见部分的波长范围约在380nm到780nm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各种波长,都可凭眼睛的颜色感觉来加以区别。蓝色和紫色属于短波,红色属于长波,黄色和绿色处于可见波长范围的中间,也是人眼最敏感的区域。可见光的最重要的效应就是我们的视觉,视觉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或者神经冲动的过程,它的光化学反应就是光物理与光异构化作用。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觉功能,人类接收的外界信息中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来自视觉,可见光使我们能够感觉、认识、记忆这个世界,使我们能够维持我们的方位。可见与红外部分的
光辐射是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目前对光辐射造成了环境污染的研究还不完善,因而也没有系统的防护措施。
但科学上认为光污染主要体现在波长在100纳米至一毫米之间的光辐射之紫外,辐射可见光线及红外线的潜在威胁。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